(示意圖/圖片來源:Alex Gindin on Unslash )
人類文明發展與能源技術的演變息息相關。從最基本的食物烹調用火,18世紀工業革命的蒸汽動力,交通引擎使用燃料油,乃至於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電力,經濟社會的運轉高度仰賴能源的使用。
然而,低技術的能源除了排放大量溫室氣體(Greenhouse Gas, GHG)及空氣污染物,也對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產生危害。
歷史上許多重大空氣污染皆與能源使用有關,以下介紹3件著名的污染事件:
- 1940年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
1940年代,美國加州洛杉磯在夏季與早秋的晴天午後,城市上空便會瀰漫黃棕色煙霧,是污染物在空氣中發生光化學反應而形成。
當時洛杉磯有多達250萬輛汽車,汽車尾氣排放大量碳氫化合物及二氧化氮,與工業廢氣中的污染物,在濕度低、氣溫24℃-32℃度,並且照射強烈紫外線等情況下,發生光化學反應。
光化學煙霧不僅造成城市上空渾濁不清,更會刺激眼睛與呼吸道,使人眼睛發紅、呼吸不適、頭痛與疲勞。
(示意圖/圖片來源:freepik)
-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
1952年12月,冬季高氣壓覆蓋英國,帶來寒冷和大霧天氣。倫敦市民在室內燃燒煤炭供應暖氣,外出乘坐內燃引擎的巴士,兩者皆排出大量廢氣。
高壓濕冷的空氣籠罩,使得大量亞硫酸(二氧化硫,SO2)等大氣污染物質在冷空氣層中無法擴散。
大煙霧的隔周,大量支氣管炎、支氣管肺炎、心臟病患者湧入醫院,總計大煙霧期間死亡人數達4,000餘人。
- 2013年中國大陸霾害事件
2013年冬季,中國大陸受大陸冷高氣壓籠罩,大氣擴散條件非常差,能源與機動車輛使用所排放的大量空氣污染物,形成大範圍的霧霾。
在空氣相對濕度增加的條件下,排氣中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在空氣中經過化學反應,轉化為硫酸鹽、硝酸鹽等細懸浮微粒等有害物質,累積形成大範圍的霧霾污染。
霧霾範圍擴及中部及東部所有地區,空氣品質達嚴重污染,影響戶外活動並且危害人體健康。嚴重時部分地區能見度不到50公尺,導致交通事故頻繁,部分高速公路與國際機場被迫關閉。
上述歷史上重大空污事件的發生,皆肇因於燃煤與汽機車燃油等人為活動,在一地區密集排放空氣污染物質,與特定的天氣條件相加乘下,造成嚴重空氣污染。
可幸的是,當社會與經濟發展水準提高,人們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,便自然會轉而使用高技術、低污染的能源。藉由改良現有能源設施,如提高鍋爐燃燒效率、加裝污染控制設施及提高燃料品質等;或者開發新的再生能源,如太陽能、風能,並以電動車取代汽車,皆可有效減少環境污染。
然而,並非所有國家皆可負擔昂貴的潔淨能源,部分地區生活依然仰賴高污染的能源。要改善貧窮地區的能源污染問題,新技術的經濟可行性會是關鍵,否則重大空污事件將會重複上演。
參考資料